Lexsion 发布的文章

vi或vim快速指引

前言

之前学习过vim编辑器,这是一款很棒的编辑器,它在很多Linux系统中有提供,使我们可以在shell中编辑文件。然而某些环境下只提供了vi编辑器,而vi编辑器的操作和vim有部分不同,所以我花了点时间将基本操作整理了一下。不要求自己完全掌握这两款工具,只为保证遇到只有vi的环境可以编辑文件。

vi / vim最最最基本的操作流程:使用vi或vim后跟随文件名打开文件,在此时所处的命令模式下通过方向键找到要修改的地方,按shift+x向前删除内容,按a进入插入模式,使用键盘输入要改的内容。输入完成后按ESC回到命令模式,输入 :wq 按回车保存退出,弄烂了不想保存则输入:q! 按回车强行退出。

创建文件:

创建文件是很简单的操作,我们可以使用系统内置的 touch 命令创建一个文件。

touch test.txt

也可以使用vi或vim来创建,如果此处没有这个文件。如果有这个文件的话执行此命令是打开文件。此命令后面的参数可以是相对路径也可以是绝对路径

# vi:
vi test.txt

#vim:
vim test.txt

此命令执行后vi或vim会打开并处于命令模式,想要正式保存退出,可以按 Esc键 确保进入命令模式,然后按 : 进入底行(扩展命令)模式,输入 wq 命令按回车键创建保存退出。

编辑器工作模式:

使用vi和vim编辑器首先要了解工作模式的概念,类似的,它们均提供了常用的三大模式。此处列表对比:

vi vim
命令模式(Command Mode)
打开时默认模式,按Esc进入
用于一般按键命令操作,如快速移动光标、复制删除等。
命令模式(Command Mode):
打开时默认模式,按Esc进入
用于一般按键命令操作,如快速移动光标、复制删除等。
插入模式( INSERT Mode)
命令模式下按 ai 进入
用于文本输入
插入模式( INSERT Mode)
命令模式下按 ai 进入
用于文本输入
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
命令模式下按 : 进入
扩展的命令输入,比如保存和退出(wq)。
扩展命令模式(Extended Command Mode)
命令模式下按 : 进入
扩展的命令输入,比如保存和退出(wq)。
vi 无此模式 可视模式(VISUAL Mode)
命令模式下按 v 进入
此模式包含可视内容选择操作。

vi和vim在打开时默认处于命令模式,此模式用于移动光标,定位编辑点,复制删除内容。当我们将光标移动到目标编辑点后,进入插入模式以使用键盘键入内容。若完成某位置内容键入后想要移动光标,则回到命令模式重复操作。若完成编辑需要退出,也是先回到命令模式,然后进入扩展命令模式,输入相关命令退出。命令模式是一切的开始,其他模式都需要从此进入,退出其他模式也将回到命令模式。

vi和vim在工作模式方面操作基本一致,只是vim多了一个可视模式。此功能在我们简单编辑文件时意义不大。以上大致的说明了编辑过程中三大模式该在什么阶段使用。

插入模式:

所谓插入模式就是能够打字输入的模式。使用 i 键进入插入模式,光标保持不动;而使用 a 键进入插入模式将使光标自动后退一位,退出模式时光标会前进一位。顺便一提, 按键 I、A、O 均有进入插入模式的功能,且分别使用大小写键入时效果不同,有兴趣可自行尝试或参阅:vim非完全学习手册

注意:部分环境中的vi(例如处于vi兼容模式下的vim)无法在插入模式下通过方向键移动光标,其表现为按 上下右左 键会出现字符ABCD,这可能与我们常见编辑器的操作不同。此时我们可能需要按 Esc 键回到命令模式才可通过方向键移动光标。以上不难看出,使用 a 键进入插入模式明显更符合大多操作习惯。

注:导致以上问题原因可能有很多,也有不同办法可以处理,如果是vim处于vi兼容模式导致的此问题,可以在扩展命令模式执行set nocp 命令使其退出兼容模式解决。参考链接中提供了一篇相关文档供参考。

命令模式:

vi和vim编辑器打开时默认处于命令模式,vim可能会在左下角标记-- INSERT --以指示插入模式,但vi可能没有。如不在或不确定是否处于命令模式,请按Esc键进入。

注意:vi和vim编辑器命令模式下输入的命令,无论单字符还是组合键,都是大小写敏感的,操作时请注意大小写!

光标的移动:

事实上,简单的编辑并不需要了解太详细的光标移动操作,会使用方向键移动光标也能完成。了解光标移动可以快速定位编辑位置,追求尽快开始使用可以跳过本节。

  1. 使用键盘上的方向键移动光标,但考虑更高效的使用,也可尝试学习vim的命令键:h(左)j(下)k(上)l(右)。
  2. 按键 0 快速跳至当前行首;使用按键 $ 快速跳至当前行末。(注意:$需使用Shift+4实现)
  3. 使用 gg 按键快速跳至首行;使用 G 按键快速跳至末行。(注意前者时按两次g,后者通过Shift+G实现)
  4. 使用 Ctrl+f 向后翻一整页,使用 Ctrl+b 向前翻一整页。(使用键盘上的 Page UpPage Down 也可实现)
  5. 使用 7 G 按键快速跳至第七行;即通过按出 行号后再加大写字母 G (即Shift+G),即可快速跳转至指定一行。
  6. 可以使用 /string 命令从内容中查找关键词;string表示字符串,即输入关键字进行查找;我们可以使用(n/N)在查询到的多个结果中上下移动箭头。我们可以使用 /^string 这种,关键字前加 ^ 符号,指定搜索以此关键字开始的行; 使用/string$ 这种,关键字后加$符号,指定搜索以此关键字结尾的行。

编辑命令:

  1. x 键可删除光标所在字符,按 X 键(大写,即 Shift + x )删除光标前的一个字符。注意,虽然大多版本的 vi 或 vim 中可以直接按 Backspace 键向前删除,但某些环境中的 vi 、或某些版本的 vi 中Backspace是无效的,所以需要牢记标准操作。追求尽快开始使用着本节剩余内容可以跳过。
  2. 使用 dd 剪切光标所在行内容;使用 5dd 剪切光标及以后共5行。此命令常用于删除行。
  3. 使用 yy 复制光标所在行内容,使用 p 键将复制或剪切的内容粘贴(paste)到光标处。
  4. 使用 u 撤销(undo)之前的操作,使用 Ctrl+r 组合键重做(redo)撤销的操作。

退出:

  • 命令模式下,按住Shift键按两次 z 键,即输入 ZZ 即保存并退出。安全考虑,此方法不建议使用,建议使用扩展命令模式下的退出命令。

扩展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 :(即Shift+;) 键进入扩展命令模式。此模式亦有人称其为末行模式或底行模式(可能于命令于末行输入有关)。在扩展命令模式下,输入扩展命令然后按回车键执行命令。如需从此模式回到命令模式,按 Esc 键。

保存与退出:

  1. 在扩展命令模式下,输入w回车可保存文件。
  2. 在扩展命令模式下,输入q回车可退出,但文件有未保存更改时会失败。
  3. 在扩展命令模式下,输入wq回车可保存并退出。
  4. 在扩展命令模式下,输入w!回车可强行保存。
  5. 在扩展命令模式下,输出q!回车可强行退出,不保存退出。
  6. 在扩展命令模式下,输入wq!回车可强行保存并退出。
  7. 在扩展命令模式下,输入x回车可保存并退出,此处x为小写,大写X为添加密码,慎用!

环境配置:

vi/vim编辑器的设置,称之为环境配置。注意某些vi编辑器可能没有此功能。

# 设置显示行号
set nu

# 取消显示行号
set nonu

# 关闭 vi 兼容模式
set nocp

总结:

想要vi和vim都用的好,建议养成以下操作习惯:避免在插入模式使用方向键移动光标,使用 a 键进入插入模式而不是使用 i 键,使用 x 键或 X 键(大写,即 Shift + x )删除字符,而不是使用 Backspace

参考:

Windows系统下载安装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为何会有本文?

看到很多大佬做评测会用一个名为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的软件对某个“媒体位置”测速。与常见磁盘测速软件相比,它的特点是可以选择某个目录开始测速,于是它便可以很方便对网络位置进行测速。通过使用该工具测试存储媒体,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到其能录制的视频。该工具可以很方便的在Mac的商店中找到,但笔者百度了一番,没有找到 Windows 下载指导。经过一番研究,发现此软件属于 Blackmagic Design的 Desktop Video 软件包 ,该软件包可以看作是其视频采集卡的驱动程序(上位机)。我们虽然没有购买其硬件,但不影响安装此软件包获取这个测速工具。

如何获取?

  1. 访问 Blackmagic Design 官网,在Support中选择 Capture and Playback

  2. 在左侧的 Latest Downloads 中下载最新版本的 Desktop Video 软件包。

  3. 安装下载 Desktop Video 软件包。

  4. 在 开始菜单 中找到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应用程序。

  5. 运行程序,点击齿轮图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 Select target drive ,选择要进行读写测试的目录。

  6. 在主界面点击 SPEED TEST START 即可开始测速。

如果觉得安装这个软件包太大,而且没有相关硬件主程序毫无用处,可以将测速软件的文件夹单独拷贝出来,然后将软件包卸载。

此处提供笔者从 Desktop Video 12.1 中提取的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V3.3 版本下载,链接失效不补。

为JustHost.ru的CentOS7小鸡开启IPv6

前言

笔者有个从JustHost.ru购买的新西伯利亚小鸡,用途懂得都懂,不懂得,说了你也不明白,不如不说。你们也别来问我怎么了,利益牵扯太大,说了对你们也没什么好处,当不知道就行了。小鸡很便宜,服务页面很简陋,购买后会把一些机器信息发送到注册邮箱。一直以为这么便宜的机器有IPv4就行了,万不会提供IPv6。后来偶尔看到管理页面上标识有IPv6地址,看了一下购买时的邮件,邮件中有IPv4和IPv6地址和网关等信息。尝试Ping提供的IPv6地址提示无法访问目标主机,通过在小鸡上运行 ip a 命令查看其只配置了IPv4网络信息。官方支持IPv6但没有配置IPv6信息导致无法使用IPv6的情况,我们只需要在为网卡添加IPv6信息即可。

注:本文中涉及的敏感信息包括不限于MAC地址与IP地址等均为编造,非笔者所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操作

  1. 找到购买小鸡时的邮件,以获取IP配置信息。

  2. 小鸡执行 ip a 命令,查看所有网卡的信息。一般会有两个接口,其中 lo 是回环接口,那么另一个应该就是网卡了,比如笔者这里的名称是 eth0 。此处我们应该会看到一个开头fe80的本地v6地址,但没有服务商分配给我们的公网地址。

    [root@XXX ~]# ip a
    1: lo: <LOOPBACK,UP,LOWER_UP> mtu 65536 qdisc noqueue state UNKNOWN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loopback 00:00:00:00:00:00 brd 00:00:00:00:00:00
        inet 127.0.0.1/8 scope host lo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1/128 scope host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2: eth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55:55:aa:aa:55:aa brd ff:ff:ff:ff:ff:ff
        inet 8.8.8.8/24 brd 8.8.8.255 scope global noprefixroute eth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8/64 scope link noprefixroute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3. 使用以下命令确认eth0配置文件的存在,正常应该可以看到名为 ifcfg-eth0 的配置文件。

    [root@XXX ~]# ls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ifcfg-eth0      ifdown-post      ifup-bnep   ifup-routes
  4. 使用以下命令备份 ifcfg-eth0 文件为 ifcfg-eth0.old

    [root@XXX ~]# cp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old
  5. 使用 nano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命令打开配置文件,参考购买时官方邮件为其添加IPv6信息。主要修改 IPV6INIT参数为:yes,并随后添加IPv6默认网关和地址信息。

    ...
    IPV6INIT="yes"
    IPV6_DEFAULTGW=2a00:b700:1::1
    IPV6ADDR="2a00:b700:1:3e::175/64"
    ...
  6. 修改完后按 Ctrl+O ,然后直接按 Enter 键保存。按 Ctrl+X 键退出NANO编辑器。

  7. 运行以下命令重启网络服务。(也可以使用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命令)

    [root@XXX ~]#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Restarting network (via systemctl):                        [  OK  ]
  8. 此时,再次查看eth0接口信息,应能看到新添加的IPv6地址,通过以下命令可以查看特定接口的信息。

    [root@v119813 ~]# ip a show eth0
    2: eth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pfifo_fast state UP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55:55:aa:aa:55:aa brd ff:ff:ff:ff:ff:ff
        inet 8.8.8.8/24 brd 8.8.8.255 scope global noprefixroute eth0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2a00:b700:1:3e::175/64 scope global noprefixroute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inet6 fe80:::::8/64 scope link noprefixroute
           valid_lft forever preferred_lft forever
  9. 如果正常,此时在我们本地应可以Ping 通 小鸡的IPv6地址了。

参考

使用RTL2832电视棒接收ADS-B信号追踪飞机飞行轨迹

前言

无线电技术在当今世界非常重要,从生活中的遥控小玩具到我们通信的手机,再到航空航天,无时无刻不起到重要作用。从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存在,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明早期的“电报装置”-“火花电台”;无线电技术的时代就拉开了序幕。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技术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也让无线电通信技术从模拟通信转向数字通信。如今在一个芯片上集成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发射接收已经成为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此高的集成度,便意味着编解码算法的的升级换代需要更换整个芯片处理,这既是浪费也是麻烦,于是人们就想有没有办法设计一套硬件,其信号的编解码、调制解调等都可以通过软件数据定义实现,硬件只提供一个信号发射接收的平台。于是软件定义无线电的概念便出现了。

RTL2832电视棒的价格非常便宜,只需要人民币50元左右即可在淘宝买到。它是基于瑞昱RTL2832方案实现的一个USB DVB-T电视调谐接收器,将其插在电脑USB口上,安装一个软件就可以在电脑上接收电视节目。目前中国大陆用它看电视可能够呛了,也许国外可能有市场吧。国外某大佬发现RTL2832有个特殊模式,可以直接将原始数据传输到电脑上,其工作频率大约在20M~1700M范围。随后几位大佬逆向了这货的驱动程序、接口,成功的把原始数据拉到了电脑上,然后他们开发了各种处理这种原始数据的程序,为我们带来了低廉的软件定义无线电方案。更多硬件相关资料见文末参考链接

入手此物后作为入门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跟随前辈的脚步,复现使用其配合SDR#接收FM广播的用途。国内应该不会有人买这货看电视吧!主要操作就是下载SDR#,解压并运行内部的一个批处理下载扩展文件,使用zadig替换驱动程序并最终运行SDR#接收FM广播。确定无误后可以尝试接收民航频段与对讲机频段。通过这些操作,你已经初步领略了软件定义无线电的魅力,同一个硬件,可以收FM广播频段,也可以收对讲机使用的430M频段;可以按调频的方式解,也可以按条幅的方式解,而这设备只需要人民币50元左右,这便是软件定义无线电的优点。以上这些都非常简单,本文就不再赘述。

本文目标是接收ADS-B信号以追踪飞机飞行轨迹。民航飞机为了安全性等原因,设计了一个ADS-B发信机,具体历史不再赘述。飞行中它不断的向周围发送一个ADS-B信号,信号频率为1090MHz,信号中包含了飞机的ICAO编码、飞机航班号、机型、经纬度、当前高度、目标高度、速度、航向角等信息。我们接收这些信息后就可以在地图中标记出飞机的位置,了解到飞机的航线,通过航班号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这架飞机的航线等信息。

操作

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大致如下:首先下载相关工具,将电视棒接好天线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连接并安装驱动程序;配置软件RTL1090,其解码RTL电视棒获取的数据并在本地搭建一个服务端。然后安装配置VirtualRadar,其提供一个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图形界面。以下为详细过程:

安装配置RTL1090套件

  1. RTL1090官网下载RTL1090-IMU,按官网介绍,这是一个安装和维护工具,它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版本的RTL1090主程序以及RelWithDebInfo与zadig。RelWithDebInfo是RTL_SDR工具包,它提供各种访问接口;zadig则是驱动程序。

  2. 在欲安装的位置新建一个文件夹,名称自拟。将RTL1090-IMU的程序解压到文件夹中,将RTL2832电视棒插入到USB接口,双击运行。在主界面的Install and Update页面右侧点击New Install然后选择操作系统,然后点击Return to application folder按钮将安装目录设置为当前文件夹。继续等待安装工具完成相关文件的下载,这个过程中工具会自动解压相关资源并放在正确的位置。

  3. 等待其完成安装后,Zadig会自动运行,若出现UAC提示,请同意其管理页权限。参考安装工具的提示完成驱动安装并关闭RTL1090-IMU。具体如下:

    在Zadig中勾选Options->List All Devices,然后在设备列表中尝试选择BULK-IN INTERFACE (INTERFACE 0)或类似RTL2832XXX字样的设备。选定后应该能在下方的USB ID中看到0BDA:2832或0BDA:2838字样,即为正确选择设备。箭头右侧应选择WinUSB而不是其他,然后点击下方的Install Driver按钮开始安装驱动,完成后关闭Zadig。

  4. RTL1090官网下载最新版主程序包,覆盖解压到之前建立的安装目录。

  5. 双击运行 rtl1090.exe ,点击START按钮若出现防火墙提示,请允许。这样便完成了RTL1090的配置。此时正常应能收到上空经过飞机的信号了,相关信息可以在Table选项卡中看到。

安装配置VirtualRadar

  1. VirtualRadar官网下载Virtual Radar Server并安装,安装过程中Server Port页面可以设置网页访问的端口。然后下载Database Writer Plugin选择同一目录安装。
  2. 右键管理员权限运行主程序,点击Tools->Options,在左侧选择Receivers->Receiver。在右侧点击Wizard按钮打开接收器配置向导,Kind of receiver选择A software defined radio,Decoder program选择RTL1090,是否运行在本地选择Yes,然后点击Finish完成向导。
  3. 此时点击Test Connection按钮,应该会弹出Connection can be made的提示,如果不正常请检查防火墙设置、软件配置等信息无误,并尝试重启RTL1090和Virtual Radar。若一切正常建立,RTL1090软件中右下的TCP图标应该会亮起。
  4. 确保右键管理员权限运行VirtualRadar,点击Tools->Plugins,在Database Writer中点击Options,勾选Enabled,点击Create Database后点击OK。
  5. 此时,访问本机IP:之前设置的端口号即可访问飞机追踪页面。点击Menu -> 第二个图标,将语言设置为中文。然后点击菜单->选项,勾选设置当前坐标,然后去地图上拖动地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然后在此页面取消勾选。以此完成当前坐标的设置,这样每次打开页面便会默认加载正确的位置。
  6. 勾选通知所有已选择的航空器,可以在监测到飞机时语音播报相关信息。其他设置可自行研究。

参考

使用Adobe Acrobat修改带签名的PDF文档

前言:

PDF文档,即Portable Document Format,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便携式文档格式。它是Adobe公司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提供高度一致的效果,而与打开文档的设备软硬件环境无关。我们平时查看PDF文档用的工具一般是Adobe Acrobat Reader DC,它是免费的;但它只是阅读器,不能修改PDF文档,我们一般使用付费的Adobe Acrobat或一些其他软件修改或打包PDF文档。某些特殊情况,我们可能需要修改的PDF文档存在签名(最常见的比如电子发票),而存在签名的PDF文档是无法修改的,而Adobe Acrobat没有去除签名的功能,此时该怎么办呢?

准备:

  • 要处理的文档
  • 一台安装了Adobe Acrobat软件的电脑一台

操作:

方法一:

  1. 准备好要修改的文档,准备好文档保存的文件夹并在资源管理器中打开,资源管理器中空白处鼠标右击 ,点击 新建 -> 文本文档 新建一个空白的TXT文件,名称随意,建议可使用最终PDF要保存的文件名。
  2. 打开Adobe Acrobat,依次点击 文件 -> 创建 -> 从文件创建PDF(或直接按 Ctrl+N ),在弹出的打开对话框中双击选择上一步新建的TXT文件打开。
  3. 点击:工具 -> 组织页面 ,在弹出的选项中点击 插入 -> 从文件(或直接按 Shift+Ctrl+I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双击选择原始PDF文档以完成选定。在弹出的 插入页面 对话框中,位置下拉列表选择 之前 ,设置好需要的页码范围,点击 确定 完成插入。
  4. 组织页面 功能下,使用鼠标单击选中创建PDF文档时产生的空白页面,点击 删除 按钮(或直接按 Del),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确定删除多余页面。
  5. 点击:工具 -> 编辑PDF ,这时便会发现,文档已经是可以编辑的状态了。使用键盘鼠标改动一番,然后点击 保存文件 图标或按 Ctrl+S ,在弹出的保存页面中选择保存的路径,输入要保存的文件名,点击 保存 图标或按 Alt+S 完成保存。最初创建的空白TXT文档也可以删除了。

方法二:

  1. 准备好要修改的文档,准备好文档保存的地方,使用Adobe Acrobat打开文档。
  2. 点击:工具 -> 组织页面 ,页面范围选择 所有页面 ,点击 提取 选项,保持 “在提取后删除页面” 和 “将页面提取为单独文件” 未勾选,点击 提取 按钮完成提取。
  3. 点击:工具 -> 编辑PDF ,这时便会发现,文档已经是可以编辑的状态了。使用键盘鼠标改动一番,然后点击 保存文件 图标或按 Ctrl+S ,在弹出的保存页面中选择保存的路径,输入要保存的文件名,点击 保存 图标或按 Alt+S 完成保存。

明显,方法二步骤更简单一些。

注:本文只针对未加密的已签名PDF文档有效,且修改保存后文件的签名也不复存在。不同版本操作可能会有变化,请自行观察软件功能,灵活操作。本方法可能随着软件版本更迭而失效,本文使用的软件版本是:2019.008.20080。

为路由器刷入第三方固件——以ASUS ACRH17刷OpenWrt为例简述其思路

前言

最近翻出一个之前不知放在哪的ASUS ACRH17路由器,而且K2P、新三之类的路由器已经用了很多年了,是时候换一换了。同时感觉华硕原厂的固件功能太少,于是有了刷OpenWrt系统的想法。很多人都知道给电脑重装系统、给手机刷机,但不一定听说过给路由器刷机。那么给路由器刷第三方固件这项活动是因何而起的呢?

当Linksys在2002年发布了使用Linux作为系统内核设计的WRT54G路由器,就为后来第三方固件的流行埋下了种子。转眼2003年3月Cisco收购Linksys。同年6月,Linux内核开发组听说WRT54G固件使用了包含GPL开源协议的Linux代码,遂要求Linksys开源相关部分代码,为此FSF还因此起诉Cisco,最终7月Cisco迫于外界压力开源了WRT54G的固件。至此,极客行动了起来,各种定制的固件和给路由器刷机的行为就流行了起来。后来大浪淘沙,其中OpenWrt、DD-WRT、Padavan、Asuswrt-Merlin(梅林)、Tomato、PandoraBox等固件成为了主流第三方固件项目。

注意:本文主要记录路由器刷入第三方固件的思路,以备日后刷其他型号路由器时参考,而刷固件的操作是因机而异的,随着相关项目的更新,某些操作可能会有变化。为路由器刷入第三方的固件的操作是个需要细心的活。您可能因为误操作、意外等情况损坏设备,所以务必小心操作!笔者不承担您的任何相关风险。

软件和硬件的准备:

  • 连接shell的终端软件:用于通过SSH协议或串行口连接到路由器shell,可以使用PuTTY或其他熟悉的工具。
  • SCP客户端或一个U盘:备份出厂数据或固件时,用于通过网络传输文件到本地,使用scp(Linux),WinSCP (Windows)或其他自己熟悉的软件。或存储到U盘中(需要路由器有USB接口)。
  • 网线、USB TTL转换器:通过网线连接以支持SSH登录、SCP传输文件等。USB TTL线可用于连接路由器主板的TTL调试接口,以访问Shell。

步骤

  1. 准备固件映像
  2. 建立到路由器的shell连接
  3. 备份原厂数据
  4. 刷入新固件

准备固件映像

刷机自然是要先把新固件准备好,这一般来源于论坛或Q群,比如恩山、OP大群、OpenWrt官方Wiki;也可以自己从GitHub拉取项目代码编译,这需要Linux系统并且有些难度。

根据不同机型,我们可能需要准备:

  • 最终使用的系统固件(一般为后缀包含squashfs-sysupgrade的固件)
  • 中转固件(一般是类似Linux Live CD那种RAM加载的临时系统固件,后缀为initramfs-kernel.bin;或是专用于从官方固件过渡到OpenWrt的系统固件,后缀包含factory字样)
  • Bootloader固件(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刷入新的Bootloader,比如不死Uboot、Breed等)

并非在所有情况都需要准备以上所有固件,具体选择哪些文件,需要视情况而定。

比如,之前接触的Cisco Meraki Z1,其原厂固件非OpenWrt,不支持直接刷入sysupgrade,便有大佬编译了initramfs-kernel固件供大家使用DD指令刷入作为中转,然后通过该固件中提供的sysupgrade指令支持刷入最终的squashfs-sysupgrade固件。

而像ACRH17,虽然该机器保留原厂的Bootloader可以使用原厂提供的救援工具刷回原厂,但网友大多都是要刷第三方的Bootloader以实现通过Bootloader随意刷机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Bootloader对于路由器这类嵌入式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无论原厂固件还是一般的OpenWrt固件都是不允许重写Bootloader区域的,于是有网友编译了解锁Bootloader的squashfs-flash-factory固件。通过在原厂固件的固件升级页面中直接刷入该固件,便可以在Shell中执行重写Bootloader的命令了,最后便可通过第三方的Bootloader进行刷固件或一些其他的高级功能。

建立到路由器的shell连接

建立到路由器的Shell连接的方法,可以分为免拆机法和拆机法。不同型号能使用的方法不同,因为拆机法对于动手能力和工具有一定要求,所以优先选择免拆机的方法。

路由器的主板在设计时大多会留出四个排在一起的焊盘,这时为硬件调试留出的TTL串口,需要通过一定的电路分析经验找出其GND、TXD、RXD,然后通过USB-TTL转接器连接到电脑,在电脑的设备管理器中确认其串口号,然后使用Putty或SecureCRT等工具通过端口号连接。根据不同机型,有的可能需要提升Root权限,有的可能需要登录。

有些路由器厂商屏蔽了开启SSH远程登录的功能,但它的固件是使用OpenWrt固件定制的,这类便有机会通过浏览器注入等方式打开屏蔽的SSH。然后利用IP地址和端口号(默认22)使用Putty、Xshell等工具建立Shell连接。

而像ACRH17,华硕官方本身提供了打开SSH的设置,我们在系统管理->系统设置中将启用SSH选项设置为是即可打开SSH。然后利用IP地址和端口号(默认22)使用Putty、Xshell等工具建立Shell连接。

备份原厂数据

备份原厂数据也有拆机和免拆机两种方法。

目前路由器存储固件采用的存储器通常是SPI Flash或NAND Flash。SPI Flash一般会是8MB或16MB,容量较小;而NAND Flash容量相对大一些,比如ACRH17的NAND Flash容量为128MB。拆机取下存储器,通过烧录器连接电脑直接读取整个存储器的二进制映像以备份的方法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但其需要的技术和工具也是个麻烦,SPI Flash的烧录器约20元左右即可买到,而NAND Flash的烧录器价格几百上千,这绝不是电子爱好者可以承受的。

ACRH17采用的128M NAND Flash方案,笔者家贫,没有NAND Flash烧录器,上文种已经获建立了SSH的连接,本文主要介绍的便是通过Shell备份。

  1. 使用以下命令查看分区结构,从回显的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有mtd0~8共九个分区,以及其对对应的名字。
admin@RT-ACRH17:/tmp/home/root# cat /proc/mtd
dev:    size   erasesize  name
mtd0: 00400000 00020000 "Bootloader"
mtd1: 07c00000 00020000 "UBI_DEV"
mtd2: 0005d000 0001f000 "nvram"
mtd3: 0001f000 0001f000 "Factory"
mtd4: 0001f000 0001f000 "Factory2"
mtd5: 03013000 0001f000 "linux"
mtd6: 02e11440 0001f000 "rootfs"
mtd7: 03013000 0001f000 "linux2"
mtd8: 02e11440 0001f000 "rootfs2"
  1. 使用 dd if=/dev/mtd* of=/tmp/mtd*_NAME.bin 命令依次备份各分区,备份文件的名字建议使用分区序号加名称。例如备份Bootloader的命令如下:

    admin@RT-ACRH17:/tmp/home/root# dd if=/dev/mtd0 of=/tmp/mtd0_Bootloader.bin
    8192+0 records in
    8192+0 records out
  2. WinSCP使用SSH的连接信息登录,然后从 /tmp 目录复制到本地进行妥善保存即可。需要注意的是, /tmp 目录是存在于路由器的RAM中的,断电后会丢失,所以在操作完毕前不要断电或重启路由器。

  3. 实践发现因为UBI_DEV分区太大,临时分区的剩余空间不足以存储其备份文件,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个U盘来存储备份的文件。插入U盘后可以在 /mnt/ 目录下看到U盘,使用U盘存储空间的路径替换上文命令的 /tmp/ 即可将文件备份到U盘中。此方法便不需要WinSCP来传输备份文件了。

  4. 虽然备份的文件大概率我们是不会用到,但是有了备份后我们便可以更放心的为其刷入固件了。

注意:ACRH17较重要的便是Factory区,其称为ART分区。据说其存储了该机器的无线校准数据,此为备份的重点关注对象。将所有分区全部备份后, 我们可以根据其名称和大小分析其具体的功能,有经验的大佬甚至能将其切割拼接做成编程器固件(可使用WinHex工具处理)。

刷入新固件

这次刷的是ACRH17,参考多数大佬的方案,刷不死OpBoot和OpenWrt。因为原厂系统以及默认的OpenWrt固件均不允许修改Bootloader,所以需要先刷入允许写入Bootloader的特殊OpenWrt固件,此功能是在OpenWrt固件编译时配置的。

  1. 在ACRH-17原厂固件升级页面上传并刷入解锁Bootloadder的 squashfs-flash-factory 固件并重写启动。

    用户名:root 密码:password

  2. 使用U盘或WinSCP将opboot文件传输到路由器的 /tmp 目录下,参考使用以下格式命令计算其MD5并核对是否损坏,如有损坏切勿刷入。

    md5sum /tmp/rt-acrh17-opboot-XXX.bin
  3. 校验无误后参考使用以下命令格式解锁Bootloader并使用OpBoot覆写。

    mtd unlock /dev/mtd0
    mtd -r write /tmp/rt-acrh17-opboot-XXX.bin Bootloader
  4. 按住WPS键接通电源,即可通过浏览器访问OpBoot固件更新页面,按页面提示上传固件即可刷入。

不同机型会有不同的方法。其他机型,有可以在原厂Bootloader中直接通过命令刷入新固件的,这种机型一般可在连接TTL串口时通过特定按键中断以进入Bootloader,也有可通过按键组合进入Web固件更新页面,但大多数的厂商会限制Bootloader只能刷入或引导原厂固件,这类情况一般通过更换第三方的Bootloader解决。具体可以参考Installing OpenWrt

如何将ACRH17刷回官方固件:本文方案已经将Bootloader和系统都刷写成了第三方,如果只需要将系统刷回第三方可直接在华硕官网下载该路由器的最新固件,然后解压并在OpBoot页面刷入即可。如果需要将Bootloader也刷会原厂,可通过OpBoot的高级功能刷写Boot loader实现,mleaf大佬在此处提供了相关文件。

参考